• 栏目频道
以科技强国引领现代化强国建设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5-03 19:13:01
访问量:174

以科技强国引领现代化强国建设

中共科学技术部党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深入总结了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科学分析了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深刻阐明了立足新发展阶段实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科技改革发展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对全国科技战线提出明确要求、寄予厚望。全国科技战线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以强烈的政治担当和历史主动精神,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到科技改革发展的创新实践中。

一、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核心要义,牢牢把准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建设的政治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理论指导和纲领性文献,深化了我们党对科技事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为新时代我国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最大政治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科技事业”,“科技事业在党和人民事业中始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从党的十八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再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统揽科技事业发展全局,对科技创新进行全面谋划部署,为我国科技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实践证明,我国科技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灿若星河的辉煌成就,科技创新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关键变量”、真正走到国家发展的中心舞台,根本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科学指引。新征程上,必须更加完善党对科技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把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体现在科技工作的方方面面。

  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奠定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对我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战略高技术、高端产业、科技抗疫、民生科技、国防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并强调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我国自主创新事业大有可为、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大有作为,这为我们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注入强大信心。我们深刻认识到,“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实现新的更大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维度,牢牢把握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逻辑和重大意义,牢牢把握科技创新发展的历史方位。我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为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开辟了广阔空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能力、更有底气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1年10月21日,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在京开幕。图为在北京展览馆拍摄的科技创新成就展展出的月壤样品。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五大科技任务”明确了新时代科技改革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进行战略谋划,在这次重要讲话中,对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和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五个方面重点任务作出系统部署。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世界科技创新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和新的发展阶段特点,在我国攻坚克难、爬坡过坎的关键发展时期,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科技创新进行的重大战略决策。当前,我国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迫切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供给,以科技自立自强提供“筋骨”支撑,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要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方向,强化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渗透性、扩散性、颠覆性特点,把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充分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各环节,使科技创新真正成为推进各项工作的逻辑起点,成为找准发展领域、发展重点、发展路径、发展方法的不二选择,在解决“结构”和“动力”上下功夫,为“平衡”和“充分”发展提供重要驱动力。

 深度参与并赢得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竞争是我国未来发展必须紧紧抓住的重大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重要讲话中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研判,深刻指出科技创新广度显著加大、深度显著加深、速度显著加快、精度显著加强,这为我们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要特征、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行动指南。我们深刻认识到,国家之争就是实力之争,根本是生产力之争,核心是科技创新能力之争。一个国家一旦在某个科技领域领先或落后,就可能发生竞争位势的根本性变化。近代以来,我国曾由全球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沦为落后挨打的对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与历次科技革命失之交臂,错失了发展良机,教训极其深刻。面对基础前沿领域研究群体性突破,深空、深海、深地探索不断拓展人类认知边界,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区块链、脑科学、基因编辑等新兴技术加速迭代的蓬勃之势,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强化对重大科技前沿领域的投入和部署。要想掌握国家发展的主动,必须赢得科技创新的主动,下好前沿科技创新的先手棋,才能在科技革命的浪潮中掌握主动权、占据制高点。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我们不断强化原始创新能力和持续技术积累,在关键领域加快打破亦步亦趋的“路径依赖”,把握颠覆性创新的技术变轨和产业重构机遇,以“非对称”的策略加快在前沿领域“换道超车”,形成把握科技革命机遇、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抗压能力、应变能力、对冲能力和反制能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高水平科技人才是我国抢抓重大创新机遇、在更多前沿领域实现“领跑”的决定性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人的创造性活动,人才资源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没有强大的人才队伍作后盾,科技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世界科技发展史表明,领先科技和尖端人才流向哪里,发展的制高点和经济竞争力就转向哪里。抢抓重大创新机遇、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科技强国,必须有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战略科技人才在原创性、颠覆性重大科技创新中发挥着关键核心作用,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组成的核心成分,是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关键因素。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加快推进重大科技人才工程,改革完善科技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一支高精尖的“科技王牌军”,勇闯科技前沿“无人区”,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大显身手,在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中建功立业。

二、我国科技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正加快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我国科技事业实现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国家创新体系更加高效顺畅,科技创新的体系化能力不断增强,有力支撑了国家发展和安全。2021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达2.79万亿元,同比增长14.2%,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2.44%;基础研究经费比上年增长15.6%,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为6.09%,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2位。

 基础前沿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构建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有机结合的基础研究格局,制定出台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强化“从0到1”的原创导向,在实践中凝练基础科学问题,基础研究经费占比连续三年超过6%。布局建设500多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运行稳态强磁场、散裂中子源等一批“国之重器”。在量子计算原型机、三维量子霍尔效应、凯勒几何核心猜想等科学前沿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性突破。在新一代超高强度钢、异构融合类脑计算芯片、人工合成淀粉等应用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科技创新加速赋能高质量发展。引领现代产业创新发展,健全技术要素市场制度,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科技型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产业规模均居全球第一,人工智能产业跻身世界前列。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跻身全球科技集群前10位,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更加凸显。21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169个国家高新区发展速度和质量双提升。国家高新区集聚了约全国三分之一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壮大了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每万名从业人员中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2倍,已逐步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科技有力支撑社会民生福祉改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推出更多惠及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新药创制、重大传染病防治等重大项目取得重要进展,癌症、白血病、耐药菌防治等领域打破国外专利药垄断,一批高端医疗装备加速国产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取得一批重大成果,14个疫苗进入Ⅲ期临床试验,7个疫苗获批使用;首款中和抗体有效药物获批上市。“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深入落实,杨凌农高区抗旱科技成果示范推广超过1亿亩,黄河三角洲农高区科技成果支撑10万多亩盐碱地变为“吨粮田”。水稻、玉米、大豆等一批农作物新品种示范推广,农作物良种增产贡献率超过45%。90余万名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基层一线,科技支撑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支撑绿色低碳发展,立足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先进煤电技术,引领煤炭高效清洁利用。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科技攻关力度不断加大,公共安全和防灾减灾科技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有力支撑了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平安中国建设。

 

 采取国产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的张北柔性直流电网是目前国内电压等级最高的柔性直流电网。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作为绿色电能输送主通道,确保了所有冬奥会场馆使用上百分之百的绿色电能。图为2021年9月25日,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延庆换流站员工在检查输变电设备。新华社记者 李欣/摄

 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断优化完善。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壮大,国家实验室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全国重点实验室加快重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科技创新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科研院所改革不断深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有效提升。科技改革重点任务统筹推进,出台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深化院士制度和科技激励机制改革。创新科研管理方式,实施“揭榜挂帅”、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青年科学家项目等新机制。完成科技进步法修订,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法治保障。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科研诚信建设,构建科技大监督格局,推动科技界学风作风转变取得重要进展。

 高水平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加速涌现。加快推进重大科技人才工程,科技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更加完善。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全时当量超过509万人年,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基础研究人员、重点产业领域人才和企业内科研人才队伍不断扩大。高层次人才队伍年轻化,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在科技创新第一线“冒尖”,逐步成为科研主力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科研人员占比超过80%,2021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青年科学家项目300余个。健全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激励机制,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赋予用人单位和领军人才更大科研自主权。国际人才吸引力明显提升,累计发放118万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每年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近60万人。

 科技开放合作能力日益增强。持续推动政府间科技合作有序开展,与160多个国家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加入200多个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组织。高质量举办中俄科技创新年,推动中美抗疫科研、清洁能源系列交流,与欧盟及欧洲多国开展抗疫联合资助。深入推进“一带一路”科技合作,围绕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加强气候变化、能源等领域联合研究。完善中央财政科技计划对港澳开放相关政策,推动港澳科研院所、高校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首次对港澳开放。

三、强化担当作为,以科技政策扎实落地的实际成效开启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强国建设新篇章

 新时代科技工作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坚持“四个面向”,落实“四抓要求”,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以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为着力点,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对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战略支撑,狠抓科技政策扎实落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创新发展路径。

 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将做到“两个维护”真正体现到具体行动中。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深化对创新发展规律、科技管理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的认识,抓重大、抓尖端、抓基础,全面推进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持续提升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加快落实基础研究十年规划重点任务,强化对创新基地、优势团队和重点方向的长期稳定支持。加强体系化、集群式部署,加快实施前瞻性战略性重大科技项目,力争早出成果。完善颠覆性技术发现机制,关注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和前沿问题,遴选一批颠覆性技术项目。

 强化改革攻坚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加快国家实验室建设和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推进战略科技力量与战略人才力量、战略科技任务一体化配置。全面落实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新要求,深化科技评价奖励改革,开展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实施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升级版,进一步提升科研人员获得感。完善科技监督体系,提升科技伦理治理能力,强化科技领域依法行政。

 大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在重点领域依托科技领军企业组建一批创新联合体。推动在更多企业布局建设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和平台,依托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试点建设全产业链创新平台。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普惠政策,延长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税收优惠政策执行周期。

 增强科技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改善成效。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赋能重点产业,高质量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强化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工业软件等领域研发和产业化。持续推进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加强疫苗和药物研发,做好病毒变异科技应对。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加强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围绕耕地和种子加快农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160个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全覆盖。

 打造国际科技创新策源地和增长极。加强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科技资源统筹布局,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互动和有机融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促进国家自创区和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新区东西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区域协同。

 进一步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在重大科技任务中发现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加强交叉融合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壮大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鼓励青年科技人才在重大创新实践中担当重任。为外国人才来华工作提供更多便利,为各类创新主体引进用好人才创造条件。

 打造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新格局。推进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提质升级,发挥中外创新对话、科技伙伴计划高层引领作用,深度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强化全方位多主体民间科技交流合作,持续拓展合作新空间。研究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推动“创新丝绸之路”建设,促进科技创新服务互联互通。加快推进我国牵头组织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深度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和地球观测组织(GEO)等合作。开展科技抗疫国际合作行动,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

      来源:《求是》2022/09

      入会咨询/业务办理

      办公室电话:0311-85237008

      邮箱:wyjiuyechu@163.com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红旗大街汇丰西路29号专家教授楼310室

 


<返回上一页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好友 分享到QQ空间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