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频道
2024年,一个新十年的起点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9-22 19:29:36
访问量:165

2024年,一个新十年的起点

提问:你知道2024年有什么特殊之处吗?

给你1分钟头脑风暴一下。

好。1分钟到。

答:2024年,是一个新十年的起点。

什么的新十年?一带一路。

嗯。一带一路。跟我有什么关系?

是能让我不要996/007,能让我不用跟人争订单,还是能让我打赢价格战?

别急。来看看这个。

今年的3月,两会报告对于2024年的政府工作任务,出现了这样一句话:

加强标准引领和质量支撑,打造更多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制造”品牌。

这是2017年之后,两会报告再次提到“品牌”。

并且“品牌”前面,第一次加上了个定语,“有国际影响力的”。

现在,你听到了吗?

新十年开启之际,有个很大很大的声音,在反复对你我强调两个字:出海。

把目光看向更远的地方,说不定,能让你找到真正的破局之法。

前段时间,我的一位研究出海的老朋友,来了刘润读书会直播间:黄渊普老师。

黄渊普是谁?他是科技媒体和智库公司EqualOcean创始人,《新出海浪潮》的第一作者。

过去十年,黄老师一对一采访了上千名中国创业者,得出一个结论:稍微大点的公司,老板基本上都在思考出海。

EqualOcean在过去十年,几乎报道了中国所有获得过风险投资的创业公司。现在,EqualOcean是许多出海人的必备智库,每个月都会发布国际报告,研究沙特、埃及、印尼、墨西哥等国家。

《新出海浪潮》书里也提到,进入2024年,中国对外开放的速度明显加快了,单边开放免签和签署双边免签的国家数量大幅增多。

那么,什么是出海?为什么出海?怎么出海?出海去哪里?

我明白。出海,是个非常大的话题。

我只能多做努力,争取今天,至少把黄老师分享的精华部分,浓缩在一杯咖啡的时间和你聊聊,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出海是何:看多中国,平视世界

我们总是在抱怨国内的卷,但是,假如你去过黄老师去的那些地方,或许会觉得,这种卷也是一种“幸运”。

为什么这么说呢?

去年到今年,黄老师去了35个国家。问他,什么感受?

他说,回来后都没有负面情绪了,觉得回国太幸运了。

就说最近,他七八天内,就见证了两次历史事件。伊朗和孟加拉国暴乱的时候,他本人都在当地。

伊朗德黑兰的凌晨2点,哈马斯领导人被炸死,他在家里睡觉。孟加拉国大学生抗议“公务员配额制”,总理跑路,机场全部停了。天啊,他在机场睡觉。

刚落地,补了一小觉,黄老师就来了我们直播间,和大家分享关于出海的一手体感和经验。

直播中,黄老师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很多国家,是没有梦想的。

那些国家的国民,几乎都不会去想,我能为我的国家做点什么。

不会像中国这样,“家国情怀”延续了几千年。

国家由少数几个家族控制,碰到利益问题,为谁考虑?自然是自己的家族。国家是什么,靠边站。

很多国家,其实是没有多少独立自主的意识的。被殖民久了,就会有一些思想意识给他们植入,你们不要努力,不要勤奋,接受你的命运。

卷,没有用,也改变不了国家作为资源提供国被压榨的命运。宗教文化也在教导他们,不要卷,就这么来就好了。

这样的环境下,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黄老师说,他们的老百姓,太苦了。

普通人,进超市买日用品都很难。难在什么?没钱。买不起。

比如孟加拉国,主要的就是生产农产品,靠出口服装挣点外汇。

其他的呢?靠进口。

进口过来的东西太贵,他们的收入,连牙膏牙刷都买不起。

那怎么生活呢?就靠农产品,过最低档的生活。

去那么艰苦的国家,图什么?

中国人去到亚非拉国家,不一定就会过得“艰苦”。

现在的出海,和老出海,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20世纪80年代,更多是温州、福建等沿海城市老出海人。他们吃苦耐劳,为了谋生,不怕艰辛。

到了90年代,出海主力是国央企外派去做基础建设的员工,比如华为、中兴、海信,去做海外拓展。

后来,是WTO入世后的外贸人。接着,是互联网电商出海。

到了现在,出海,又迎来了新一代创业者。

黄老师说,他采访过几位在雅加达的创业者。

他们住在别墅里,做饭有厨师,出门有司机,家里好几个保姆,动不动就在见部长。穆斯林国家不吃猪肉,他们总有渠道把腊肉猪肉弄进来,生活很滋润。

又比如,“非洲手机之王”传音。

十年前,传音在西安,是招募不到西安交通大学的,只能招募二本、三本学校的人。

传音给的薪资比较高,比如一万块。这波人,摒弃偏见,忍受寂寞。十年下来,几乎比他们在国内的同学混得好。

中国开始从“加工的”,渐渐成为“制定技术标准的”,慢慢向欧美国家对齐。

从成为世界工厂,出口“服装、家具、家电”的老三样,渐渐转变成了“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的新三样,去世界开工厂。

从卖货到卖品牌,从保持距离到积极融入,从欧美发达国家到全球各处......

发展到这个阶段,我们已经拥有了平视世界的底气。

这让我想到,50年前,有媒体邀请了几位世界知名的经济学家,做50年后世界各国GDP的预测,说出排名前十的国家。

在当年,经济学家们考虑了菲律宾,考虑了印度,考虑了印度尼西亚。

但他们没有料到,中国,会进入前十。更没想到,会冲到前三。

黄老师说,在海外,我们是很受欢迎的。

出去了,不添乱,只搞建设。不干涉和平共处,不干涉他国内政。

黄老师说,首先,你不能看不起别人,我们也是这样过来的。其次,也不能看不起自己,并不是欧美大国,就什么都好了。

我们的“卷”,不知不觉,让我们已经具备了平视和尊重的能力。

就像是从尖子班出来,哪怕你在尖子班里排名靠后,走向普通班,你就是最厉害的。

那么,中国这么好,出海,图什么呢?

图,他是我的未来。图,你是我的曾经。

我们继续说。

为何出海:引入发展,带去希望

如果你去翻,A股的上市公司的财报。

你会看到,5000多家公司,有一半左右都披露了海外收入,合计占总收入大约18%

并且,这些披露了海外收入的公司,普遍利润率更好,股价也更坚挺。

黄老师预测说,很多中国公司的海外收入占比,会达到30%-50%

关于为什么出海,他分享了一个大逻辑:中国是全球少有的,能够去改变国际分工体系的国家。

什么意思?

全球产业分工体系里,有“三个角色”:核心,边缘,中间。

核心国家,是欧美发达国家,提供创新和技术标准。

边缘国家,指的是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为其他国家源源不断输送原材料。

而谁是中间呢?

答对了。中国。

从边缘国家采购原材料,加工,然后卖给核心国家。这是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国家做的事情,承上启下。

但是这个分工,并不公平。

大量的工作,是边缘国和中间国在做,但是大量的钱,源源不断涌入了核心国。

二战之后,虽然很多国家独立了,但是殖民的痕迹,依然深深烙印在这些国家里。

80%的人没什么消费能力,10%的人控制了国家,剩下10%的人,可能来自欧美,他们的钱也是在欧美国家。

如果你去墨西哥,你会看到,国家头部的人,控制着墨西哥核心的产业。但是他们基本上是美国身份,在美国上大学,钱也在美国。

怎么办?不要一味排外,也不要排斥走出去。试着,自己成为核心国。

黄老师说,现在的中国,应该对标的是1913-1945年的美国。

怎么说?

因为中美两个国家,都是世界级超级大国,而且完全独立自主。

现在的局势,如果用比较极端的历史切面来类比,就是1913-1945年。

这期间,发生过两次世界大战,也经历过192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但是在之后,美国成为了世界霸主,成为了规则制定者。

成为规则制定者,有什么好处?

你主导,你就能发展。

如果我们不争取成为制定规则的人,发展,就一定会受限制。

所以,我们开放了很多单边签证。你会看到,很多老外又来到了中国。

有的人会觉得很烦。他们来,侵占我们资源。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国家为什么这么做?这样做会有什么好处呢?

黄老师举了些例子。

比如,非洲一些国家掌权的人,在我们中国留过学。孟加拉国有些军队,在中国进修过。哈萨克斯坦这几年跟中国关系特别近,哈萨克斯坦总统是学汉语的,在北京语言大学进修过。

这就意味着,我们的规则和文化,会通过这些精英阶层,不断带回到他们的国家,从而影响他们。

今年两会说,要“扩大”对外开放。

这和以前的“保持”对外开放,是不一样的看重程度。

未来,随着出海公司越来越多,他们可以直接在上海招募到外国人,来为公司做好桥梁工作。

所以,不要一味排外。

不过,你也不是非要卷到国内前三,卷到没有对手的时候,再去思考海外的事情。

黄老师举了个例子。

你猜,以前在美国,肯德基好还是麦当劳好?

国内,你可能第一反应是肯德基。

毕竟,回忆起来,家乡也总是先有了肯德基,才有的麦当劳。

但如果你去到美国,会发现肯德基门店远远少于麦当劳,受欢迎程度,跟国内也是相反的。

1987年肯德基进入中国的时候,在美国才不到400来家店,那时麦当劳已经八九千家店了。

肯德基在那时,跟麦当劳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竞争对手,根本看不到任何希望能在美国超越麦当劳。

但是肯德基抓住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机会。

来中国,从一线开始,往三四线拼命扩张。

麦当劳走标准化,肯德基就本土化,2002年开始卖粥,2008年又推出了油条豆浆。

现在如何?

肯德基在中国的门店数,已经超过10000家,麦当劳是肯德基的一半左右。

在东南亚,肯德基已经成为了一个比麦当劳“高端”一些的品牌,也做得更成功。

黄老师说,同样的,你看中国,你不要觉得中国品牌不如欧美。

比如,在中国,可能提到比亚迪和特斯拉,不少人第一反应是特斯拉比比亚迪好。

黄老师从哈萨克斯坦飞乌兹别克斯坦,航空杂志上一看,都是比亚迪的大广告,在当地形象是非常高端的。在泰国,如果你去问泰国人,他们眼里比亚迪是比特斯拉更高端的品牌。

出海的时候,就意味着有一个机会,给品牌赋予新的形象,以及更“本地化”的方式。

所以,不要排斥走出去。

软银集团创始人孙正义,曾经提出过一个“时间机器”的概念:

大意是,去更先进的地方,学习、投资。等时机成熟了,再带着先进的经验,杀回没那么先进的地方。就像是坐上了时光机,回到了几年前。

他是我的未来,你是我的曾经。

不同国家,不同行业,发展有先后。

你可以把未来,带向过去,重新焕发新的生命力。

这是出海的意义。

如何出海: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那么,怎么出海?用什么姿势出海?

黄老师说,首先要判断趋势。

什么是趋势?就是去了解这个世界,到底会有什么变化。

最怕的,就是用过去的思维,去思考新的事物。

每个人都在谈论的东西,你有天赋有优势,可以去做。但如果你没有,你很难胜出。

更好的办法,是去准备三五年之后的事情。

看五年,想三年,认认真真干一年。

出海,也是如此。

黄老师也总结了3个关键点:

1)全球整体消费降级

第一个,全球都在追求性价比。

不仅是发展中国家需要性价比,发达国家也是一样的。

你看拼多多Temu在美国干得不错,美国人也喜欢便宜货。

以前可能会觉得欧美人比较有钱,但实际上他们的储蓄率非常低,也就是说,他们手里是没多少钱的。

有完整的产业链、超强的供应链、前沿的数字化基建、众多的技术人才......

中国是真正意义上,让普通人也能够享受到优质产品的国家。

中国很多公司它是顺时代趋势的,追求极致性价比,足够便宜,足够好。

早年在国内,1元店、2元店就遍街都是。

然而,在一些亚非拉国家,当地一些日用品都非常昂贵。

中国企业能把同样的东西,在当地卖得比国内贵一点,但是比当地便宜一点。

当地人开心,中国企业赚钱。

2)社交电商、直播电商来势凶猛

第二个,就是跨境电商了。

阿里的AliExpress(速卖通),拼多多的Temu,抖音的国际版TikTok以及快时尚独角兽SHEIN......

“跨境电商四小龙”风靡全球,开辟了一条中国商品通往世界的“高速公路”。

《新出海浪潮》分享了这样的数据:

2018年,你在中东,在中国跨境电商平台下单,到收到货,大概需要20天以上;

2023年,只需要7天。

5年后的2029年,全球范围的“5日达”甚至“3日达”大概率会实现。

又快,又好,又买得起。谁会不喜欢呢?

3)人工智能全球化

第三个,则是人工智能全球化。

20233月的时候,黄老师在越南,问当地一个朋友,公司里有没有人讨论ChatGPT

对方怎么回答的呢?没有。

因为大家都觉得,前沿科技是中美两国的事,等他们弄好,越南拿来用就行。

这也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心态。

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革命,注定了大量人员失业,这又会让全球消费继续降级。

不仅如此,语言障碍逐渐被破除。

你可以不会英语,不会阿拉伯语。用上ChatGPT,跟本地人沟通完全无障碍。国际传播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

所以。怎么做出海?

全球性价比。跨境电商。人工智能。

5年,看的是什么?是国际局势、国家政策、技术变革、市场变化。

3年,想什么?你的目标是什么,目标怎么实现,资源配置怎么做。

就像黄老师在书里提醒的那样,在赚到钱之前,很可能需要先交不少学费。

但是你可以尽量做足准备,让学费少交一点。

眼前这年,战略执行不到位,都很正常。但是有了看五年、想三年的准备,你是有方向的。

那就踏踏实实,做他没有的东西、做他不如我的东西,边走边迭代。

出海去哪:提升认知,民间偏方

出海去哪?《新出海浪潮》里用了大量的篇幅做介绍,给了一个清单:

1)东南亚

2)中东

3)拉丁美洲

4)美国

5)欧洲

6)非洲

7)日韩、南亚、中亚等

8)澳大利亚

如果有你感兴趣的,可以去书里深入查看。

其实,出海,不仅是华为、海尔、希音等大企业考虑的事情。

它也是普通人的机会。

但是,怎样才算是认知“够”了呢?黄老师说,你需要有个框架思维。

比如,三个关键词:稀缺。空间。变革。

稀缺,听起来似乎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

我做什么都不够出色,怎么构建稀缺?

你在国内不够,不代表在国外不行。

比如,20年前,非洲很缺会打字、会写基本代码的人。你可能在国内很一般,但你去非洲你就是个高手,是高级技术人员。

又比如,非洲一些很穷的国家,中餐非常昂贵,一顿简单的就要几百块,等于当地人半个月的工资了。如果你能过去,做性价比更高的餐厅,你就具备稀缺性。

稀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就看你所处的环境里,是怎样的。

空间,指的是市场空间。

如果你要做一个相对比较大的生意,市场空间,就是行业研究里必不可少的一个决策元素。

比如当地人口多少,经济情况如何,你的生意所在的行业天花板是多大,都需要提前做一个调研。

最后一个关键词,变革。

黄老师说,没有变革,说明利益在这个国家已经固化,你要进入,就很难。

但如果这个国家正处于变革当中,就会存在大量机会。

就好比当年我国改革开放,欧美企业才进得来,肯德基才有机会掘金。

现在,比如乌兹别克斯坦,比如沙特,都因为变革,释放了大量机会。

沙特虽然富有,但是数字化基建很差,中国就可以去做APP,做支付,做电商等等数字化普及。

好的。明白了。

稀缺,空间,变革。

但是,听起来都挺大的,有没有更具体的建议呢?

走出去,自己去看看。

怎么看?

黄老师分享了一个“民间偏方”,特别有意思,记住三个字母:M-T-U

M,代表着marketmuseum,分别是“市场”和“博物馆”。

市场,不是什么市场都去逛。

你要去看,当地人最常去的菜市场、小商品市场,真实的情况是什么样的。

也要去看,中产阶级会去的高端市场,了解他们的购物习惯。

而博物馆,最能代表一个国家民族的自我认同程度。

比如去孟加拉国博物馆,你会看到很多农作物。孟国的历史很短,能展示的东西很少,也只想安安静静做自己的事情,不受关注。

比如去越南的博物馆,你会看到很多他们和北方大国的恩恩怨怨。

这个国家,更偏向美国,还是更偏向中国?你从新闻里获得的,不一定真切,但是你从博物馆里,能感受到他们的一些偏好。

Ttransport,指的是交通。

你去一个国家,一定要体验当地的交通。

看看交通费用,占当地人收入的比例,这也一定程度可以反映当地人的购买力。

比如上海坐地铁,往往是3元,工资假设6000元,你一个月能坐2000次地铁。

但是在一些地方,同样也是3元,但是他们工资只有900块,只能坐300次。

尤其是要做普通人会选择的交通方式,有的地方是三轮车,有的地方是摩托车,一定要去对比感受一下,而不是落地就一直打车。

Uuniversity,指的就是大学。

当地最好的大学,很可能就是当地未来的新阶层。

你去走访过,会留存独特的记忆。

虽然可能不一定结识人,但以后你和这个国家的人做生意,很可能别人毕业于这些学校,你们一下子就能打开话题了。

市场,博物馆,交通,大学。

购物习惯,自我认同,购买能力,新兴阶层。

不论线上多么发达,线下的场域,依然才是最真实的底色。

放下望远镜,我们拿着优势,走向任何一个国家,一定是有机会的。

中国拥有绝对优势的行业中,能分出几百个细分领域。

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地区。

出海,是时代机遇。

时光飞逝。

从汉代张骞走通东西开始,快进。1500年后,明代郑和七下西洋。

继续快进。600年后的2013年,一带一路被提出。

中国企业家走出国门,去往中亚、西亚、南亚,去往地中海,去往欧洲。

一晃,十年过去,出海已经形成了新的面目:优势溢出、本地化、从欧美到全球、从点状到全行业领域......

过去二十年的卷,中国沉淀了不少完整的供应链和科技创业的经验和能力。

现在,新一轮启航,是去给世界带去希望。

以天下为己任的“天下”,不只是中国,而是全世界。

出海,已经不是探索新大陆,而是和老出海人会师。

出海,源自中国,属于世界。

祝你,拥抱全世界。

祝你,无惧未来。

P.S.

2024年,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遇到了太多太多的“怎么办”。

全网都在说低价。逃无可逃。利润薄的和纸一样,怎么办?

客户大幅度缩减预算。虽然沟通都很好,但就是没钱怎么办?

有的行业在萎缩,不萎缩的行业在内卷,怎么办?

都说要拥抱人工智能,但却不知道到底怎么拥抱,怎么办?

人们捂紧了钱袋子。消费者轻易不买东西,怎么办?

……

所以,我的朋友。为了回答这些“怎么办”,今年的年度演讲,将会有一个重大的改变。我们的内容形式,将会从往年的“趋势+潜在机会”,改变为“难题+解题思路”。

因为这样的改变,也许就能帮你解开眼下的难题。而解决好了眼下的事,才能有以后的事。

1026日下午1400,请允许我,与你一一分享。

好了,我的朋友。期待你能持续关注2024“进化的力量·刘润年度演讲”,也欢迎你点击下方图片,了解更加详细的票务信息。现在抢先购买,还可以享受到更低的“早鸟价”。

同时,我们也开放了直播预约通道。点击下方“预约”按钮,就不会错过2024刘润年度演讲了。

<返回上一页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好友 分享到QQ空间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