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厅(局)长谈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丨 黎勇:在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彰显人社新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重庆市人社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立足人社职能,找准切入点、结合点、着力点,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力量。
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的基本内涵,以人才支撑科技创新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体是劳动者,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力量之源。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战略科学家、高级工程师、高技能工人等组成的新人才体系。重庆将聚焦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首位战略,培养集聚更多创新创业创造人才。持续壮大创新人才队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深入实施“渝跃行动”和新重庆引才计划,持续开展“百万人才兴重庆”“博士渝行周城市行”等系列引才活动,办好“渝创渝新”大赛、“大创慧谷”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大力支持各方面优秀人才来渝创新创业,深入实施制造业人才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集聚行动,构建形成联动聚才体系,源源不断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培养聚集一大批创新创业创造的“领头雁”,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助力人才实现创新性突破。注重系统集成,加大人才创新创业政策支持力度,赋予人才奋斗的意义与价值。持续推行人才项目经费“包干制+负面清单”管理,赋予更大经费使用自主权,完善“人才贷+人才险+种子基金+天使基金”金融支持体系,探索推进人力资本价值评估“七彩模型”建设,全面支持人才创新创业。构建博士后“产业创新+产业孵化+产业加速”三位一体的创新生态体系,支持博士后在创新创业的奋斗人生中出彩圆梦。办好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推动一大批高质量人才合作项目签约落地。营造良好人才创新环境。迭代升级博士后支持政策,畅通博士后职称评审和进编渠道,持续完善创新创业金融支持政策,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打造“渝才荟”数字平台,推进人才创新创业服务示范港建设,扩大新重庆人才服务卡覆盖范围,分层分类为人才提供生活便利、事业发展等优质服务;深化“人才图谱”和“人才服务热力图”建设,为全市引进、用好、培养、留住人才提供有效服务。
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是由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的基本内涵,以人力资源合理流动高效集聚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有质的区别,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颠覆性变革,要求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上全面创新。重庆将以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为人社工作的主题主线,加强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让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加速集聚优质人力资源。深入实施百万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行动计划,健全就业创业政策体系,引导青年到企业和基层一线就业,促进产业和青年双向奔赴。完善青年留渝就业生活服务保障体系,丰富公共服务供给,多渠道宣传青年留渝来渝新政,广泛开展青年交流和招聘会、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等活动,用心服务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促进城市和青年双向奔赴。数字赋能求职用工,推动人力资源高效配置。围绕“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和“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依托就业、培训、创业、人力资本四联盟,对接产业链、用工链,构建培训链、服务链,开发“渝职聘”就业服务小程序,动态归集公共与经营性人力资源市场就业岗位,实时更新人力资源基础信息,智能推送匹配人岗信息,自动识别潜在政策享受对象,全面畅通供需对接渠道和政策落实通道,构建信息库“按需派单”、联盟“精准接单”、服务对象“反馈评单”的工作闭环,精准助力群众就业和企业用工。规范人力资源市场,防范化解劳动风险隐患。依托中国重庆数字经济人才市场建设,打造“1+10+N”市场体系,推动数字经济人才创新发展。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监管政策,细化监管措施,建立覆盖全业务流程的监管体系。常态化开展机构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整治,打击招聘欺诈、违规派遣等典型违法行为。依托用工备案制度,建立人力资源外包、劳务派遣用工数据库,监测防范用工风险。
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是由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的基本内涵,以服务企业产业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产业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实现形式。企业是产业创新的重要力量,产业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重庆人社部门将着力服务企业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先进生产力转化,推动先进生产力带动就业增收。以更大力度支持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加强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加大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支持力度,提高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技能传承等工作能力。持续完善体现技能价值激励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加大“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落实力度,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自主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将人才评价的“话语权”交给用人单位,推动加快培育产业“新工匠”。以更优机制提升涉企服务水平。健全惠企政策直达快享机制,推动更多就业、社保补贴纳入“免申即享”“直补快办”范围,确保政策红利落实落地。大力推进数字人社建设,打造人社数据仓和主题数据库,构建“决策-执行-反馈-改进”闭环管理机制,滚动推出治理增效、服务提质、企业满意的应用场景。设立重点企业人社服务专员,持续开展人社局(处)长走流程、企业服务月、“助企纾困·人社在行动”等活动,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人社服务。以更高标准推动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统筹促进企业发展和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强争议源头治理,引导企业规范用工和劳动者依法理性维权。健全劳动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协商协调、争议处理、行政指导、监察执法、风险防控机制,推动构建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完善适应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的劳动权益保障制度,规范平台企业用工,不断增强劳动力市场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