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频道
【两会就业聚焦】|| 从3个切入点,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支持体系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3-11 19:05:25
访问量:40

【两会就业聚焦】|| 从3个切入点,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支持体系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到就业,其中预计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170万人,要强化促进青年就业政策举措,优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引发关注。本次全国两会,一份联名提案《关于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支持体系确保就业充分》10多位全国政协委员签名。委员们建议,从3个切入点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支持体系。

切入点一:扩容

壮大就业承载体系,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质量和数量同步增长

联名提案提到,以四川为例,2024届高校毕业生将达65万人,同比增加4万人,增长6.5%,高于全国4.7个百分点,规模总量再创历史新高,同时叠加中职和技工院校毕业生、城乡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等,预计新进入劳动力市场人员将突破100万人,就业压力持续加大。

多名委员建议,要壮大就业承载体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注重产业类型和产业结构合理布局,推动构建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质量和数量同步增长的良性格局。这也是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支持体系,促进高质量就业的关键,解决就业问题的治本之策。全国政协委员、明宇集团董事长张建明说。

联名提案提到,要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推动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市场主体,尤其是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是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四川要围绕未来重点发展产业方向和资源优势,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文化旅游、美食餐饮等产业培育壮大更多、更强、更大的市场主体,加大政策和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张建明表示。全国政协委员、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曾勇认为,可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航空产业、无人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加强培训和招生。

与此同时,要兼顾各地发展实际、资源禀赋和人力资源结构特点,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发展带动就业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巩固就业蓄水池容量,拓宽就业渠道。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常面临高技术人才缺乏、高技能人才不足的困境,高校毕业生从业意愿不强,它不像一些高科技产业创造产值高,但能解决大量高校毕业生就业。张建明建议,相关部门应对部分优秀劳动密集型企业及其入职的高校毕业生给予激励支持。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制革清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石碧也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和地方应对传统产业在我国劳动力就业、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加深认识,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帮助传统产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对接、鼓励校企合作开展专业人才培养。

石碧提醒,多地已推出一系宏观调控政策和多种适合不同地区、行业的措施,如针对企业的退税减税降费缓缴社保费、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精准支持、实施稳岗补贴等,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发挥重要作用。也要注意,部分政策措施相对缺乏可持续性,长远上看不一定能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良性循环,比如单一鼓励基层政府增加岗位设置,可能会使其机构更加臃肿、管理效率降低,建议制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过程中,多思考政策可持续性问题。

切入点二:提质

优化人才培养体系,落实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改革

“2023年一次调研中,超过4成受访毕业生倾向于在国有企业和党政机关就业。联名提案提到,当前,人力资源素质与市场需求不适应,高校毕业生存在缓就业”“慢就业现象,升学、体制内和大城市就业意愿热度不减,建议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促进高等教育与市场深度融合,把人力资源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

联名提案提到,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落实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改革,提高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适配度,同时也要更加注重课程学习和实践锻炼相结合,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培养过程中不只以传授知识为主,有条件的学校还可根据四川重点发展产业方向,探索企业定制化培养,应用型大学要兼顾实践能力培养,职业院校的培养要更针对产业需求,应用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等需培养学生的可迁移能力。曾勇提醒,培养学生要避免能力短期化问题,兼顾短期和长期能力培养、专业和通用能力培养。全国政协委员、四川恒和信律师事务所主任李正国建议,高校应在专业设置、培养计划、招生规模上更重视市场需求导向,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加更多前沿学科课程与跨学科课程占比,强化与企业和行业合作,建立更多实习实训基地。

联名提案还谈到,要在思想观念方面优化完善职业规划教育,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择业观,让毕业生综合评估自身情况和就业市场需求,理性择业、充分就业。目前我国实体企业的大学及以上学历人才的占比,远远低于高校、科研院所、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在企业的占比,与创新型国家相比有显著差距,这种现象与企业创新环境普遍不优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实际收入偏低、社会地位不高、人才评价体系存在问题等有关。石碧呼吁,我国相关部门应综合施策,把解决就业问题的政策措施与促进高校毕业生主动向企业流动相结合,构建起高校毕业生群体向企业流动的自然驱动力,让更多高校毕业生愿意到企业去,扩大就业良性循环。

切入点三:协同

建立高校毕业生数据共享机制,拓宽大学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通道

联名提案提到,协同推进机制还需巩固完善。

推动部门信息数据共享方面,多名全国政协委员建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同教育部门间要建立高校毕业生数据共享机制,进一步提升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联系效率和服务精准性。可活用新媒体建立用人单位和求职人员的信息沟通交流平台,增加对紧缺岗位的认知度。张建明表示。

优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方面,李正国建议,高校、政府、企业、基层、社会组织等多方主体都应重视对青年人、尤其是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不同层级、多种方式、全方面地提供更多的精准就业指导服务,协助其了解市场需求和就业趋势,制定合理职业规划。

多名全国政协委员认为,要通过校企协同发力,适度拓宽大学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通道。这能让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有更多机会进阶,接受更高层次的大学本科教育,满足产业发展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四川省委会副主委杨建德建议,可探索引进没有高学历却具有很强专业技能的人才参与教学,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加强学科专业与产业对接,推动大学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在职业技能、理念等方面与先进国际标准接轨、与大型国际企业要求接轨,提升学生的发展空间和就业机会。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苏华建议,大力支持职业院校以技术技能为纽带建立校企育人共同体,通过引企业入校园、引产品入实训、引工程师入课堂;教师进车间、学生进工段、教学进现场等方式,实现校企协同育人,加紧出台针对性强、能够落地的产教融合实施细则,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新格局,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探索建立产业人才数据平台,发布产业人才需求报告,促进职业教育和产业人才需求精准对接,顺利实现企业好招人,学生好就业

<返回上一页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好友 分享到QQ空间 复制链接